中国在经济、科技、军事方面的飞速发展让美国感到挺着急的,特别是在高新技术这个圈子里。为了保持科技的领导地位,不想被中国抢了风头,美国搞了一系列出口限制和技术封锁,试图压制甚至打压中国的芯片和半导体产业。但没想到,这反倒促使中国的芯片行业更加拼命地想自给自足,自强不息,发展得更快了。
中国不仅不再买美国的芯片,反而还取得了重大突破。到2024年,中国的半导体出口额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,而且正在逐步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。美国企业感到特别难受的是,以前他们最牢固的市场,正一点点被中国本土的产品逐渐蚕食掉。
2018年,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了长达七年的禁售令,限制其购买关键芯片和相关部件。结果,中兴的供应链立刻都断了裂,当年亏损超过60亿元人民币。这次事件就像给整个中国科技圈来了一记响亮的警钟,让大家不得不认真反思。
一年的时间过去,华为也被列入了实体清单,导致台积电、三星等主要代工厂不得不与之断绝合作关系。再加上美国联合荷兰,强硬要求ASML停止向中国供应EUV光刻机,把那些关键的生产设备全部堵在了门外。
到了2022年,美方的措施更是直接得很,14纳米以下的先进设备一律禁止出口,还限制美国工程师在中国芯片公司工作,想方设法让中国的芯片产业难展拳脚。到了2023年,关于AI芯片的出口限制再度升级,连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A800、H800都被挡在门外,根本堵住了出口通道。
到2025年初,特朗普政府继续搞霸气,除了限制先进AI芯片的出口,还对非美国产的芯片加了一倍的关税,非得在美国本土盖厂不可。这下子,美国的意思就是要把芯片的供应链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。
不过,这次科技封锁可不是单方面的打击。毕竟,全球供应链早就紧密相连,这一冲击波也让美国自己也尝到了苦头。
从2021年到2023年,芯片紧缺的问题持续发酵,导致美国汽车制造商停产,损失已经突破百亿美元。这段时间,台积电在美兴建工厂,花的钱比在台湾贵了30%左右,还一拖再拖,工期一波三折。至于三星在西安扩建的项目,也只得小心翼翼地应对各种政治上的变数,避免出什么岔子。
不过说实在的,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是掉得挺快的。像高通在华的收入比例,从60%一下子掉到46%,英特尔的数据中心业务也缩水了8%,至于英伟达,因为一些禁令,订单直接损失上百亿美刀,可谓是损失惨重。
面对封锁的压力啊,中国可没有退缩。早在2020年,就推出了总投资1.4万亿人民币的半导体支持大计划,想在2025年前达到70%的自主供应比例。集成电路基金第二期又追加了超过2000亿,特别关注扶持华为海思、中芯国际、长江存储这些关键企业。
技术上的突破接连不断:华为的麒麟9000S芯片在2023年露脸了,虽然是7纳米制造工艺,但能支持卫星通信,成了国产高端手机的核心卖点;中芯国际用传统的DUV光刻机实现了7纳米量产,14纳米的良品率也挺接近国际一流水平;上海微电子的90纳米光刻机已经开始投入使用,28纳米的机型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;国产的EDA设计工具和基于RISC-V架构的芯片在某些专用领域已经开始逐步取代进口方案啦。
到2025年上半年,咱们国家的芯片自给自足率已经从30%飙升到大概50%,而在通信和消费电子这块,国产芯片的占比更是快接近70%了。
美国试图通过“卡脖子”的策略让中国在高端芯片方面停滞不前,甚至倒退到低端制造,但他们忽视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芯片市场的地位,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虽然在高端设备和材料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,但在中低端制造环节已经布局完善,完全能够支撑逐步突破的路径。中国的政策调动能力很强,从资金投放到人才培养,国家能迅速集中力量攻克哪些薄弱环节。
这就造成美国封锁越是嚣张,中国反倒越有劲儿去搞自主研发,结果反而让追赶的脚步跑得更快了。
以前,大家总说中国的芯片产业“高不成低不就”,不过这近三年以来的变化可真叫人眼前一亮,本土公司在不少领域都站稳了脚跟:通信基站、智能手机芯片基本实现了自主供应;在国产算法和生态体系的加持下,AI芯片逐渐进入市场;存储芯片、功率半导体等中端技术领域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增长。
要说得更关键点,国产化可不是光搞替代那么简单,而是要靠应用带动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比方说,华为的Ascend芯片,不光是用来满足自己需求,还拉动了国内AI软件生态的不断壮大。
制裁让美国那些芯片巨头们挺难堪:没有了中国市场,收入一跌再跌,研发的钱也越来越紧;要在美国自己建厂,可成本就是高,利润空间被挤压得很厉害;要是放宽限制,背后又会惹得美国政界对安全问题眉头紧皱,真是进退两难啊。
这摆脱不了的两难境地啊,短时间内估计很难找到解决办法。就算英伟达这些公司想靠推出“简配版”产品来绕过限制措施,也没用,因为咱们中国市场正用国产的替代方案一点点取代外资的,宛如不可逆转的趋势,早就成了大势所趋。
这场角逐带来一个挺显著的副作用,就是全球芯片供应链朝着多中心、多源方向发展的势头变得越来越快。
欧洲、日本和韩国都在猛投入本土半导体工业,目的就是想降低对某个国家的依赖程度;与此同时,中国和东南亚、中东、南美这些地区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,供应链的韧性变得更强了许多。美国虽然还是中心地位挺稳的,但逐渐不再是唯一的调控枢纽了。
从长远来看,啥意思呢?就是说,未来整个半导体产业可能会走向一种“区域化平衡”的状态,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依赖单一的核心地区。这么一看,各个区域之间会更加均衡,各展所长,不再像过去那么集中在某一个地方。
美国那套技术封锁,意图把中国芯片产业挤压到低端去,结果反倒在不经意间帮了中国一把,让国产替代的速度从“慢慢来”变成了“快马加鞭”。现如今,中国已经能用自主生产的芯片在各个领域替代进口,导致美国企业丧失了原本牢牢占据的市场份额。
芯片的争夺,归根结底是技术水平和产业弹性的比拼。封锁措施虽然能放慢对手的发展节奏,但没法阻挡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庞大市场的国家迎头赶上的脚步。美国的意外算错,也许还只是个开端。接下来几年,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较量还会持续,不变的就是:现在的中国,已经不再是那个“缺芯少魂”的中国啦。
正规股票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